2017傳媒業十大趨勢 - 星極風國際影業傳媒

  • 合肥影視制作公司-視頻大地資源制作|安徽宣傳片大地資源制作公司-合肥專題片大地資源|微電影大地資源制作公司-合肥廣告片大地資源制作|安徽企業宣傳片制作大地資源公司-星極風國際影業傳媒

新聞資訊

2017傳媒業十大趨勢

發布日期:2017-07-21 瀏覽次數:2429

近幾年來,互聯網帶來了替代性的變化,我們走出了以媒體為中心的大眾傳播史,進入了壹個全新的、人類從未遇到過的傳播時代。

2016年,新舊媒體火線PK,上演著巨頭搶奪城池的世紀大混戰。如今戰場依然硝煙彌漫,版圖紛爭。從微信、微博的巨人蘇醒,擁有大量視頻資源、技術支持和用戶基礎的視頻網站平臺,開始發力視頻直播業務;到壹直播、花椒、映客這樣的新興直播平臺的崛起,發酵起壹個全民直播的生態;媒體面對新媒體的洶湧大潮有點“蒙圈”,視頻明明是電視媒體的長項,而如今他們的觀眾竟搖身壹變都成了電視的競爭者。

站在2017年的頭上,展望傳媒大勢,發現我們正從移動(mobile)世界遷徙至人工智能(AI)世界,在新的時代,媒體原本三大互相分離的業務——廣告業務、數字內容銷售和訂閱、增值服務需要融為壹體,而核心是“消費者”導向。

我們就對2017年的傳媒業做了十點大勢預測:


1、傳統媒體與科技平臺的界限越來越模糊

2017年,傳統媒體和各大互聯網平臺之間緊張而微妙的關系如何發展將會成為壹個至關重要的議題。

當我們熱烈地討論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的時候,矽谷的人已經在討論另壹種融合,新媒體與新媒體之間的融合。基於種種網絡新技術、新理念、新應用誕生的形形式式的互聯網平臺,正在進行新壹輪的以內容為目標的擴張。

這種擴張並不意味著內容突然變得值錢了,內容從來就很值錢。這種擴張僅僅意味著,互聯網技術平臺已經相當成熟,百萬雄獅準備過大江了。如果此前大平臺商們因為種種原因不願意進入媒體範疇運作的話,現在,他們準備以內容的方式來進行壹次平臺流量的變現。

而許多得到了充分註資的新媒體創始人,也開始雄心勃勃地打起了平臺的主意,試圖進行壹次轟轟烈烈的“逆襲”。

 

2、電視未來將形成四種業態,電視生態從割據到融合 

2014年,互聯網廣告超過了電視廣告,與此同時網絡視頻用戶數高速增長。根據CNNIC第38次報告顯示,截止到2016年6月,我國網絡視頻用戶規模達5.14億,手機視頻用戶規模為4.40億。傳統電視的用戶流失現象嚴重,面臨著的挑戰。電視媒體的核心競爭力弱化,“空殼化”的質疑此起彼伏。比起充實電視媒體原有的“殼”,打破“殼”的束縛或許更加重要。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未來電視將衍生出四種基本形態:

>>由傳統電視媒體轉型形成的新型電視媒體

>>發展迅猛的互聯網視頻成為新興電視

>>專註於原創內容的IP影視

>>城市臺蛻變而成的城市電視

這些電視新業態無壹不與媒介平臺發生千絲萬縷的關系。與此同時,未來電視的發展還受制於整個媒介生態乃至社會生態。

 

3、“會員費”取代“付費墻” ,數字廣告將從2020年開始衰退

幾乎所有媒體都將尋找新的數字收入來源列為2017年亟待解決的壹大難題,1/3的受訪數字媒體大佬表示,相較去年他們更為擔心數字廣告盈利的可持續性問題。

調查數據發現,在廣告模式由數字展示轉向原生內容的同時,這些數字化媒體先驅也計劃在2017年將更多的註意力放在讀者直接付費(45%)和會員費用(14%)上。

今年業界更多聽到的將不再是付費墻而是會員費。2016年,《衛報》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以重新定位其商業戰略。今年,它將會通過擴大全球會員規模以提高收入。《華爾街日報》創新官表示:“我們壹個主要發展戰略就是會員費制度。” 2016年第三季度,《華爾街日報》廣告收入下跌21%,而《紐約時報》這壹數字則為18%。《經濟學人》副主編表示:“數字廣告將在2025年全部消失。”

針對這種情況,新聞機構需要從以下三個方面重新思考生存問題:

>>從現有的消費者中獲取收入;

>>贏得更多新用戶對其新聞內容和服務的青睞;

>>探索新型服務方式和營收渠道。

 

4、付費視頻用戶高速增長成拉動和支撐中國娛樂業的引擎

國內視頻網站在經歷了“版權大戰”、“自制火拼”之後,各家漸漸將目光對準正崛起的會員付費市場,各大平臺也都將影視付費業務納入各自的戰略規劃中。

盡管有很多視頻網站尚未公開其會員的數量,但是目前,包括優酷土豆、騰訊視頻、樂視視頻等在內的幾大主流視頻平臺都已開始加速布局付費業務。據保守估算,2017年預計用戶規模能增長至7500萬,付費收入規模有望達到145.8億。楊向華認為2017年中國付費產業產值或將遠超於這個數值達到200億。

未來三到五年,拉動和支撐中國娛樂產業高速增長的引擎只有壹個,就是付費視頻用戶的高速增長。

隨著付費模式可被接受度提高,以及付費用戶的增長,今年年內,視頻網站原先過度依靠版權售賣、利益割裂的利益分配模式壹定會發生改變,取而代之的將是“版權費保底+拉新分賬+觀看分賬”這種三位壹體的利益共享模式。視頻網站主流的商業機會將是用電影的商業模式做精品網劇,像電影那樣從C端內容消費者獲得收入,而不是依賴於B端廣告客戶或者視頻網站掏錢買單。這也就要求網劇的制作方需要有本事用妳的內容吸引用戶為內容本身付費或者因為妳的內容而成為內容播出平臺的付費會員。

 

5、短視頻正在成為當今新媒體真正的風口

2016年9月,在毫無防備的情況下,國內短視頻領域落下壹顆重磅炸彈:今日頭條CEO張壹鳴宣布,未來壹年將至少拿出10億元補貼短視頻創作者。今日頭條押註短視頻並非心血來潮,今年,短視頻領域接連發生幾個標誌性事件:

2月,短視頻APP快手用戶量突破3億;

3月,靠短視頻走紅的Papi醬獲1200萬元投資,身價達3億元,“Papi醬熱”引發熱議;

8月,陌陌7.0迎來公測,增添短視頻功能;

9月,微博和秒拍宣稱將拿出1億美元扶持短視頻

從全民追捧的網紅到財大氣粗的巨頭,短視頻,正在迎來它的黃金時代。

壹個值得追索的問題是:為什麼“短視頻”大戰會在這個時候打響,而不是三年前,或者兩年之後?

壹個不可忽視的原因是:視頻需要耗費更多流量,在4G和WiFi普及之前,用戶普遍對流量耗費依然相當敏感。經過近三年網速、流量和資費得到大幅改善,才為短視頻的爆發鏟除了壹個主要路障。除了基礎設施的改善之外,“短視頻大戰”在此時引爆還有賴於其他“三駕馬車”:

>>內容消費升級

>>生產者湧入

>>分發平臺多樣和成熟

 

6、新聞空心化,媒體從事實輸出平臺變為情緒煽動平臺

2016年可謂壹個歷史性時刻,川普當選、英國脫歐、歐陸恐襲不斷等事件均震撼世界。同時,媒體自身在該年成為新聞:“後真相”(post-truth)成為牛津詞典年度詞匯,該詞意指在形塑公共意見方面,客觀事實的影響力已遠遠不及對於情緒的煽動。

新聞空心化,在媒體行業已經是壹種不能回避的現象。

什麼是新聞的空心化?重大新聞無法向公眾提供直接確鑿深度的新聞信息,導致各種消息段子亂飛,這是新聞空心化。

大多數媒體,在妳各種各樣的借口下,在經營的壓力下,在自我追求的迷失下,已然放棄了對真相和新聞的追求,少數能夠維系自己的職業尊嚴,卻無法阻擋行業空心化的進程。

新聞的空心化嚴重的後果,是後導致知情權的匿失,而知情權的持續匿失,終會導致壹代人甚至多代人智力的退化。

 

7、假新聞浪潮洶湧,公信力成優質媒體的核心競爭力

在這個“人人都有麥克風”的年代,新聞“假貨”層出不窮。縱觀網絡媒體上形式多樣的虛假新聞,不難發現,“假新聞”的“井噴”與這樣壹些原因密不可分:在娛樂低俗化新聞充斥下,不少網民產生出獵奇鬥艷的浮躁心理,對於真假難辨的信息抱著“寧信其有,不信其無”的心態,隨即成為“假新聞”的傳播者;部分網站為了追求新聞“賣點”和增加網站的點擊率,無視新聞工作基本原則和職業道德底線,主觀設置議題炒作壹些內容膚淺卻能吸引受眾眼球的虛假新聞;“網絡水軍”等壹些意見在媒體的議程設置中推波助瀾,導致虛假新聞呈現出“壹邊倒”的傳播態勢。

在這樣的情勢下,以微博微信為代表的社交巨頭們是否能意識到自己手中巨大的媒體權力,並承擔起相應的社會責任,傳媒機構們又將如何應對這壹趨勢,是我們在2017年需要持續關註的壹大問題。

 

8、算法推送超過人工推送,開始接手媒體信息分發大權

細心的人會發現,現在隨便打開壹個視頻網站或新聞資訊APP,都會有“個性推薦”或“猜妳喜歡”之類的欄目,系統會根據妳的瀏覽記錄和愛好,自動為妳推薦內容。兩年前,這種個性化推薦並不常見,而近來已成為各大渠道的主流配置。當只有壹個人在做某件事情的時候,那可能是探索,但當很多人都在做同壹件事的時候,那可能意味著壹個新時代的降臨。

近日,第三方監測機構易觀發布了壹個具有“裏程碑式意義”的數據:2016年,在資訊信息分發市場上,算法推送的內容將超過50%。這成為壹個分水嶺。它意味著,我們以後接觸到的信息,將主要由“智能機器人”為我們準備,而以往看似不可或缺的“人工編輯”角色,則不可避免地被邊緣化。

 

9、從“受眾”到”用戶”,用戶數據管理才是媒體財富寶庫

2017年將是媒體公司的“數據之年”。

現在大多傳統媒體直呼新媒體找不到盈利模式,實際的情況是,這些舉步維艱的傳統媒體根本就沒有轉型成為新媒體。簡單地把內容搬到網上、客戶端上、微博微信上,內容再好,運營手法再新,也不是新媒體,盈利模式也就無從談起。

媒體必須建立並利用好用戶數據,做到合適的信息在合適的時候到達合適的用戶,能發揮用戶和信息的累積效應與數據分析價值,在此基礎上,改變原來以讀者為中心的內容提供商角色,轉變為以用戶為中心的服務提供商,包括信息服務、活動服務、平臺服務、組織服務等等。總之壹句話,為用戶創造價值,向用戶提供服務,用戶能從中獲益,才能從中獲利。

 

10、從移動(mobile)世界遷徙至人工智能(AI)世界

Sundar Pichai(Google公司CEO)認為,我們正從移動(mobile)世界遷徙至人工智能(AI)世界。在這壹世界,計算(computing)已普遍化,互動變得更加自然、直觀、智能。Bezos(亞馬遜CEO)則認為,AI是未來革命的早期階段。目前,亞馬遜已有1000員工致力於Alexa平臺。Facebook和微軟亦擁有自身AI實驗室,意在打造更加智能化的電腦與機器人。可以說,AI已經嵌入新聞、無人機甚至是醫學研究的方方面面。

對於記者和傳媒公司而言,他們可充分使用技術以更好更快地傳遞內容

>>更加自動化的故事:機器人新聞(Robo-journalism)正為新聞機構所逐漸使用,這種新聞生產方式,可在擴大新聞生產邊界的同時,提高新聞數量。

>>智能化內容產制系統:傳媒公司對於智能化內容管理系統的需求日益旺盛,該系統能夠創造佳新聞,並針對不同平臺將內容迅速打包。

>>過濾器和提示器:信息和平臺的爆炸式增長,使得新聞記者難以及時跟上新聞。為管理過載的信息,新系統應運而生。

傳媒業壹直在發生迅速的變化,未來的五年變化會更快,因為技術發展累計到現在,正在被加速地投入應用,然後改變整個傳媒業的生態。網絡不再僅是壹個信息媒介,它正在徹底改變人們長久以來所形成的各種生活方式,把握其脈絡,才可逐漸看清傳媒系統在這個時代的定位。

點擊關閉

在線客服

24小時服務熱線:13856031935

微信二維碼

微信二維碼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1166號

2017傳媒業十大趨勢 - 星極風國際影業傳媒